噪聲危害僅次于空氣污染
凌晨車輛聲、半夜狗叫聲、水管滴水聲、建筑工地施工聲、春節的鞭炮聲……無處不在的噪聲已經成為我們躲不開的困擾,由于噪聲導致的糾紛也從未間斷。
受訪專家:
★中國科學院聲學所研究員 李曉東
★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 彭應登
噪聲,有苦難言
北京的張小姐最近搬進了新家,本以為街坊鄰居能夠和和睦睦,不料,卻被樓下的裝修聲吵得不得安寧,“周六日正是休息的時候,樓下的電鉆聲、敲墻聲從早上就開始響個不停?!睆埿〗惚硎?,和樓下的房主、物業也反映過,但得到的回復都是“互相體諒”。類似張小姐的案例不勝枚舉。
有統計資料表明,中國屬于噪聲污染比較嚴重的國家,全國有近2/3的城市居民在噪聲超標的環境中生活。
中國科學院聲學所研究員李曉東表示,人們不需要的聲音或無價值的聲音就是噪聲。其污染源頭較多,對城市居民影響最大的是交通噪聲,但工業噪聲和生活娛樂噪聲等的破壞力也不容忽視。
彭應登強調,電鋸和電鉆所產生的高頻音,最高在90分貝以上,即使隔著墻壁仍能達到60分貝以上。
此外,會拐彎、長翅膀的“低頻噪音”污染,已成為一種“城市病”。李曉東談到,人們對單頻的低頻噪聲雖然不夠靈敏,但是它給人造成的殺傷力不可小覷,尤其是神經脆弱者。比如,夜深人靜時,空調室外機的嗡嗡聲、水管的滴水聲,甚至是樓上的腳步聲等,這些低頻噪聲,白天雖然感覺不明顯,但夜晚讓人分外焦慮。
人類公共健康的殺手
早在2011年,世衛組織和歐盟合作研究中心公開了一份關于噪音對健康影響的全面報告《噪音污染導致的疾病負擔》。該報告顯示,噪聲危害已成為繼空氣污染之后人類公共健康的第二個殺手。時隔5年,噪聲污染仍與水污染、大氣污染、廢物污染一起,被看成是世界范圍內四個主要環境問題。在李曉東看來,噪音主要會使人產生消極、煩悶的心理狀態。彭應登認為,噪音還存在以下危害:
影響睡眠質量。研究表明,40~50分貝噪聲就會干擾睡眠。40分貝的突然噪聲可使10%的人驚醒,60分貝則可使70%的人驚醒。當連續噪聲達到70分貝時,會對50%人的睡眠產生影響。
損傷聽覺器官。在強噪聲環境下,人會感到刺耳難受、疼痛、聽力下降、耳鳴,甚至引起不能復原的器質性病變,即噪聲性耳聾。若在噪聲為85分貝條件下長期暴露15年和30年,噪聲性耳聾發病率分別為5%和8%;而在噪聲為90分貝條件下長期暴露15年和30年,噪聲性耳聾發病率提高至14%和18%。
引起心血管疾病。德國調查發現,那些夜間睡眠時周圍環境噪音超過55分貝的居民,患高血壓的風險要比那些睡眠環境噪音在50分貝以下的居民高出一倍。彭應登表示,噪聲作用于中樞神經系統,不僅使大腦皮層功能受到抑制,出現頭疼腦脹、記憶力減退等癥狀,還會使交感神經緊張,從而出現心跳加快、心律不齊,引起高血壓、心臟病、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
降噪,是件長久的事
噪聲污染一直是居民投訴的熱點,但為何它仍是“久病不治”的疑難雜癥?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曾規定,環保部門承擔著對噪聲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的職責。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許多問題。李曉東表示,其一,民眾投訴無門。噪聲污染的種類繁雜,工商、城管、公安機關等部門對于噪音的管理權限分工并不明確。其二,執法難度大。盡管按照我國的城市環境噪聲標準,居民區一般為白天55分貝、夜間45分貝,對各類車輛出廠行駛噪聲也有相關限制標準,但相關部門對于交通、裝修等噪聲的取證、處罰難度很大。此外,城市規劃不充分、不合理,噪聲防范措施、降噪技術不夠,以及社會道德等因素更使得這一問題雪上加霜。
對于目前如何降低噪音污染,國外專家表示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交通工具更安靜,如使用低噪音的輪胎;其次是在繁忙路段和居民區之間設立噪音帶,或使用半柔性的路面材料;國外許多城市還采取了以立體交叉路代替十字路,利用智能信號管理來減少車輛的頻繁起步,禁止大噸位車進入城區,停車十秒以上必須熄火等措施。
李曉東建議,解決噪音問題,老百姓首先得了解《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這一噪音標準,一旦工業區、居民區的聲音超過規定的噪音限值,居民可向物業、環保部門投訴;對于要買房的人來說,購房時除了在意戶型、采光、通風等之外,還需考慮周圍是否有公路、市場、工廠、車站等,室內的門窗等最好選用吸聲材料,利用好隔音門、隔音墻等;開發商在建設過程中,也應將噪音污染作為一個考量指標;盡快完善《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明確各執法部門權限,還應加入低頻噪音污染方面的治理措施;至于交通噪音問題,鳴笛是為了車輛行駛安全,不太可能完全限制,主要依靠民眾的修養,自覺減少鳴笛噪音。彭應登建議,身處高噪聲環境時,可以佩戴耳塞、耳罩等。
熱門評論[參與評論]